通讯员:盛语嫣 摄影:李梦雪、杨悦、王小倩
为探寻非遗文化魅力,助力汉绣传承,2025年7月2日至3日,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、动物医学院“动科动医赴楚慧汉绣艺术部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武汉昙华林汉绣艺社,采访汉绣传承人沈昌慧,并亲身体验汉绣技艺,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探访汉绣艺社 对话非遗传承人
步入昙华林汉绣艺社,一幅幅精美的汉绣作品令人叹为观止。山水意境悠远,人物栩栩如生,动物灵动鲜活,更有中西合璧的创新之作,展现了汉绣艺术的独特魅力。
展开剩余58%7月2日,实践团成员对汉绣传承人沈昌慧进行了专访。沈昌慧老师出身刺绣世家,母亲与外婆均从事传统刺绣。她不仅继承了家族技艺,还系统学习了学院派刺绣技法,最终在昙华林艺术街创立工作室,致力于汉绣的传承与创新。谈及创作历程,沈老师表示:“汉绣作品完成的时间都不一样,小的两三天可以完成,大的要两三个月甚至几年,要看不同题材、大小、精细程度。”
对于汉绣的未来,沈昌慧既充满信心,也流露出忧虑。“未来我相信在网络媒体的帮助下,汉绣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好。我也希望徒弟们德艺双馨,但每个人的选择不同,作为老师,只能尽力引导。”
穿针引线 体验汉绣匠心
7月3日,实践团成员在沈昌慧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汉绣制作。沈老师耐心示范针法技巧,强调“从上往下穿针时,要贴紧上一次穿线的位置;从下往上时,要沿着边缘往前移两毫米”。初次尝试的队员们虽手法生疏,但在沈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,逐渐掌握要领,感受针线游走的韵律。
“一针一线皆学问,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深厚功底。”团队成员感叹道。动手实践让大家更深刻地体会到汉绣的精妙与传承的不易。
守护非遗瑰宝 青年在行动
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汉绣的艺术之美,更意识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实践团呼吁更多人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,让千年文明的血脉通过丝丝绣线,融入现代生活,焕发新生机。
未来,华中农业大学学子将继续深入探索非遗文化,以青年之力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。
发布于:河北省全国正规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